祭祀,是一種信仰活動,源于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。據(jù)現(xiàn)代人類學、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,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:一是天地信仰,二是祖先信仰。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于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,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。春節(jié)、端午節(jié)、清明節(jié)、重陽節(jié)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、祖先的節(jié)日。洛陽青銅器禮品講講關于祭祀用的青銅器有哪些?
1、鼎
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,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。三代及秦漢延續(xù)兩千多年,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。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,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。
鼎有很小的,也有極大的,小的不足四寸,而鼎中之王應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吳家柏樹墳園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,高133厘米、長110厘米,重875公斤,形制非常雄偉,不但在中國,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銅器。有一種成組的鼎,形制由大到小,成為一列,稱為列鼎,列鼎的數(shù)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。
列鼎通常為單數(shù)。據(jù)文獻及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九鼎應為諸侯之制,七、五鼎為卿大夫,三、一鼎為士級。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,是雙數(shù),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,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。當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。
2、酒器
在中國古代有“無酒不成禮”之說,故酒是祭神享祖、禮儀交往、宴賓會客等活動的必備之物,盛酒的青銅器具也就自然成為禮器了。商代酒器最簡單的組合是一爵一觚,用以斟飲。爵這種酒器的命名,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鳥,前面有流,好象雀啄,后面有尾,腹下還有細長的足,而古代“爵”與“雀”同音通用,故而名之。
爵、角、斝均為飲器,但形制有區(qū)別。角無柱,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。斝的容量一般較大,有兩柱而沒有流和尾。商末周初,出現(xiàn)觶,與爵組合一起,觥也是一種飲器,其形制有蓋、有流、有鋬,下有方座或四足。至于作為飲器的杯、樽出現(xiàn)在戰(zhàn)國中期,至漢而盛行。
3、食器
青銅食具也是禮器,因為用什么樣的青銅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級。真正意義的食器有簋、簠、敦、豆等,簋是食器中最常見的一種,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。其形制分為有蓋、無蓋、有耳、無耳之別。
商代晚期,西周、春秋時期較為流行。周代的簋,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,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,食器附座,便于取食。簋有器形很大的,如周歷王簋,高59厘米,重60公斤。簋與鼎相配,為偶數(shù),如八簋、六簋、四簋,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貴族等級。
春秋中期后,出現(xiàn)了敦這種食器,漸次流行。春秋時代的敦圓體加蓋,到戰(zhàn)國時代,敦演變成蓋器同形,全體呈卵圓形,俗稱“西瓜鼎”。盨簋,敦同簋一樣,呈偶數(shù)組合。